86岁使馆旧址变身文化交流中心,南京颐和路将开放109处院落

发布时间 : 2021-02-02 文章来源 : 现代快报

一条颐和路,半部民国史。颐和路上,法桐掩映下,各式民国建筑,神秘又养眼。颐和路35号原墨西哥驻中华民国大使馆旧址,就是其中的一处。



这栋两层“洋房”,青砖黛瓦,看上去十分古朴。经过修缮后,这里变身中国以色列(南京)科技文化交流中心,每周一、三、五免费对外开放。据了解,为了让文物“活”起来,未来颐和路片区会有越来越多的院落对公众放。



“骨质疏松”怎么办?创新技艺加固


典型的清水砖墙,没有复杂的修饰,整个院落看起来,朴素又致。颐和路35号民国建筑始建于1934年,砖木结构建筑,建筑面积约286 平方米,2013年公布为鼓楼区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

70年,是民国建筑的“大限”。过了“大限”,原墨西哥驻中华民国大使馆旧址患了一身“疾病”。经过测绘“体检”,专家们发现,由于年岁高的缘故,这栋民国建筑的清水砖有的已经风化了,屋面木架结构变形、漏水、“骨质疏松”……



这么多的问题怎么办?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,中科院院士、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教授常青亲自操刀,审定设计方案,建筑修缮遵循“修旧如故”、坚持原真性原则,对风化的清水砖,霉变的木结构做了置换,同时对“洋房 ”进行了防水、防白蚁的处理,针对“骨质疏松”对洋房进行了加固处理。


“这里最早是作为住宅来使用,修缮后是办公场所,兼展览展示,加上民国建筑没有抗震设施,所以需要进行加固。”据南京颐和历史建筑保护利用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肖业宁介绍,他们采用创新的施工方法和技术工艺,对结构进行加固,“设置了隐蔽钢圈梁,提高老建筑的稳定性和抗震性。外立面清水砖墙采用法式砌法,勾缝采用文保专用剂,外墙喷涂高分子有机硅憎水剂。在文物本体遗存的珍贵灰塑外,涂刷高分子有机材料,提高强度,延长使用寿命。”



民国建筑 + 犹太文化,供免费参观


经过修缮和内部装修后,这处民国建筑如何使用?经过专家论证,最终,引入中国以色列 ( 南京 ) 科技文化交流中心,作为以色列科学技术历史文化交流展览场所使用。


院子里闹中取静。走进去,狭窄、深色的木楼梯,有一种时空穿越的感觉。


肖业宁说,如今,这里每周一、三、五免费对外开放,团队参观电话预约,有讲解员讲解。


在这里,观众可以感受到民国建筑的风格和美,还能欣赏到犹太文化。



未来,这里将有 109 处院落开放


285 处院落,其中 264 处有民国风貌,225 处纳入文物部门保护的各类建筑 …… 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(颐和路民国公馆区)是首批公布的 30 个中国历史文化街区之一,也是南京保护规模最大的历史文化街区,占地面积约 35 公顷,分为 13 个片区。



作为 1929 年原国民政府《首都计划》中确定的第一住宅区,街区民国文化资源丰富、历史文化底蕴深厚,被誉为中国近现代建筑样板区,是南京市一张重要的文化名片。目前,这里根据规划提升街区定位,结合街区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历史基础,引入国际功能。



据介绍,街区整体实施规划与文物建筑保护修缮设计,由常青牵头实施。片区保护利用坚持“保护第一”理念,运用“留、改、拆、加”手法,展现风貌、科学修缮,留住城市记忆。


“未来,285 处院落里,将有 109 处开放。”肖业宁介绍,目前,十二街区的 33 处院落已经开放,下一步,将修缮剩余的 76 处,涉及到的主要功能包括文化展示、博览、部分商业配套、旅游集散等。


现代快报 +/ZAKER 南京记者 刘静妍 胡玉梅 / 文 刘畅 / 摄